八月六日

西北漫游之旅

今天我们的节目是参观青海省博物馆,顺便浏览市容和休息。连续两整天在高原地区游览,我俩已疲态毕露,我的咳嗽不见好,老伴也经常无缘无故地突然拉肚子,只有放慢节奏,加以调节。

坐的士到位于市中心广场的博物馆,立即被广场的美景和热闹气氛吸引。拿起相机先照起相来。中心广场面积很大,号称西北地区第一。省博物馆、图书馆、法院等分布四周。广场中心有大型音乐喷泉,广场留有大面积的缀以园盆形石砌花篮的花岗石地面,作为人们集会、跳舞、练拳和散步之用。广场两侧植树,绿树成荫,树下设有各式坐位供人们休息。四周还点缀以修葺整齐的绿草地。从省博物馆的台阶望下去,中心广场真的是既气派,又美观,既适于集会更适于休憩,既宜静观又有动态,富有人文、环保观念的好去处。广场上一群妇女正在练习红绸舞;另一侧停有数辆旅游车,旅游团游客正在藏族女孩带领下,大跳锅庄舞,享受广场的民族舞蹈之乐。

青海省博物馆
省博物馆建成于2002年,宽大的前廊,高高的台阶,气派不凡。但可惜的是,展览内容较少,参观者廖廖。博物馆对老人有优待,本省免费,外省5元/人。展厅只在二楼设有两个,分别为青海文物展和民族文物展。其实两者内容相当雷同,只是具体展品不同而已。

青海虽远离中原地区,历史上人烟稀少,但人文发展与内地也相差不多。通过考古发掘表明,在远古年代青海就有人类活动。在距今约5千年的马家窑文化,4千年的齐家文化时期,青海也同时进入农牧社会和由母系社会转入父系社会的转变。曾发现,马家窑时期墓葬,有约150个陶罐用作明器,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已具相当水平,贫富已有较大区别。以后的社会发展也基本上与内地同步。

青海历来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汉唐前主要为羌族,到宋元时期羌族逐步融入了吐蕃族,后来蒙古族、藏族、回族相继进入,到了明清时期居民则以藏族、回族为主,其次为汉人,此外还有土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在这块土地上,总人数不多,但历史不断地变换着少数民族的脸谱。历史上汉族与青海地区少数民族之间,既有经济文化交流,又有不断的磨擦和战争冲突。正是在这种合作与矛盾中,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和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之所以历经几千年而不中断,历久而弥新,灿烂辉煌,我认为汉文化本身的精深和它的包容性是决定性因素。正是因为它的精深而为其他民族所景仰和接受,形成凝聚力,也正是因为它的包容性,而不是排他性,以宽大的胸怀吸收各种文化,使它更加博大精深。从青海博物馆的展出中也可以从一个局部看到中华文化的形成和持续发展的历程。

今天在这藏、回民占多数,还有不少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人们和睦相处,是我国民族政策之功,也是中华文化凝聚力之功。民族团结是国家兴旺的必要条件,我为我国民族相处的现状额手称庆。

博物馆设有文物商店,内有一只称为乾隆三彩的三多型水盂,索价3500元,令人吐舌。西北地区是历史上的贫瓷地区,物以稀为贵,这也难怪。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