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青、宁之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给我们“不枉此行幸曾游”的感受。中国这苍茫辽阔的大地,西北四省,占了很大的份额,仅一个青海省就相当于四个广东省的面积,不去走走看看,怎么成呢?何况这里还曾是中华文明发祥之地,是我国最重要的几个朝代:周、秦、汉、唐的皇朝故土。今后如果经营得当,也应当是我国社会发展中颇有前进后劲的一块宝地。
人老了,在余生之年,在品味人生的同时,也会热衷于品味历史,探知历史发展的由来,欣赏先人留下的文物、遗迹、古木苍林,从中体会其文化艺术和人文精神的宝贵遗赠。实在是人生的莫大享受。何况瞻仰、拜访黄帝陵、伏羲庙、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秦兵马俑、西夏王陵、宝鸡青铜博物馆、陕西博物馆和日月山等等,给我们的不仅是艺术的感染,还是一股强劲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冲击和震撼。我想,这也是对我们生命力的一次补强和充盈。
那绿野千里的草原,茫无边际的沙漠,圪然不倒的沙山,高原上的蓝天碧湖,古老的滚滚东流的黄河,在荒野中似乎是连接天际的笔直的公路……西北的山河、塞外的风光,旷达而深邃,壮美而雄奇。还有隐含在这山山水水、广袤沙漠的古往今来的动人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一次次的人生感悟,心灵涤荡。
还留给我们美好印象的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的风土人情和美食韵味。回族的爱洁习俗、藏民的能歌善舞、土族的纯朴归真、蒙古族的豪放善骑。更重要的是看到各民族都和睦相处,共同营造和点缀着这花团锦簇、灿然夺目的中华文明的大花园。再者对于一个老馋来说,如果只知粤菜的生猛精细,而不悉西北牛羊肉菜之纯真美味,也是一种缺失。这次我们尝到了地道西北菜的精华,举凡手抓羊肉、羊肉泡馍、烤羊排、蒸羊羔、牛肉面和清真酸奶等,也就弥补了这种遗憾。何况我们还有幸尝过50元一客,美味非常的“草原鲍鱼”——鲍味耗牛骨筋,还有用毫无污染的沙漠之湖的大鱼头做的沙湖鱼头汤。真是感到天外有天。
如今,西北地区无疑在经济和社会建设等方方面面都已取得长足的进步,真的是旧貌换新颜,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兰州的沿黄林带,银川的十里长街,西安的仿古庭楼,青海的沙漠奇园,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宽广的城市广场,设施齐备的旅馆、餐厅等等,都给人美好印象。说是我们来迟了,但迟来也是幸运,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进展,享受这些前所未见的成就。更令人高兴的是,他们对自然生态的开始注意保护、对人文历史的弘扬和文物古迹的的维护和修复。而我认为这恰恰是衡量现代人的智慧进步和文明觉醒的标志。
然而这次西游归来以后,仍有一些挥之不去,萦怀于心的事。
西北地区最富有的是幅原广大,最缺的是水。兰州、银川地区靠的是黄河水,西安、西宁分别靠的是黄河支流渭水和湟水河。然而近年以来,李白诗中的豪迈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所描绘的景象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水源地中天上来之水已日见减少,黄河水往往流至中游就已经枯竭,流不到海了。甘肃省从武威到敦煌整个河西走廊,全靠的是祁连山雪水,而近年来山上冰川已日见萎缩,雪线上移。各城市包括敦煌地下水位急降。然而四省大小城市以至乡村,仍在普遍大规模开发中,人口大量向城市集中。从工业到农业,从旅游点到城市广场,以至新开辟的园林、湖泊、护城河,用水量都很大,并不断地增加着,而强有力的节水政策和措施则很少见到和感受到,这真是令人十分担扰的事。实际上不仅是西北、整个中国都相对缺水,人均都缺乏各种资源。应当尽快向全面节约型社会转变,要按现在发达国家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模式照样发展,不仅完全错误也是根本上做不到的。西北地区如果对缺水这一个在自然生态中最薄弱的一环,再不加以特别关注的话,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西北要持续发展还要有结合西北实际的新思维、新行动,例如应向先进的缺水国家学习;西北富有太阳能、风能,宜优先发展新能源工业技术;发展软硬件兼优的精致型旅游,以及不需大量劳动力密集的工农业、服务业。我国目前的最大优势就是廉价劳动力和一个广纳的市场,但是当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改善,这个优势就会随之消失。如果各地区、各行各业不能各出奇谋,发展上照搬硬套,技术上、管理上仍仰仗于人,就会逐渐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停滞甚至倒退。重蹈一些拉美国家发展过程的覆辙。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才有出路。然而要创新,牵涉到教育文化建设的真正改革,也牵涉到结构性的制度创新,人们要解除束缚,勇于独立思考,又有支撑创新的环境和条件才有可能。期待率先深入改革,创出发展新途。
有感而发,是杞人忧天式的老人呓语,自己看了也要发笑。游毕归来得一小诗,录之如下:
西游述怀
颇慰平生西地游,
心灵涤荡少烦忧。
老痴犹祝风云地,
创新为续炎黄谋。(注)
注: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为中医中药奠基。黄帝,曾创指南车、舟、车、农牧业等,被称为“创造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