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八日

西北漫游之旅

乾陵
两次到西安,都没有去乾陵参观。这次才知道乾陵并非只是武则天之墓,而是与其丈夫唐高宗李治合葬之陵,且规模巨大。乾陵距西安约85公里,当车行至约距乾陵2-3公里处时,当地人的司机停下车来要我们远眺乾陵。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乾陵竟像个双乳丰满、头枕山峰、仰面而卧的妇人。陵墓坐落在梁山主峰上,墓道延伸至两山峰之间。主峰斜坡上的绿林就像是长披的鬓发。两山峰各残留一个土庙,远视就像是奶头,当地人称之为“奶头山”。山势的继续伸延,形似人体的下肢,天工巧合地形成了人称武则天仰面而卧,头枕梁山,脚踏渭河的态势。气势恢宏,意形相合,恰好是华夏大地唯一的女皇帝安息之地。

乾陵墓道平坦而宽阔,俗称司马道。道旁有11对石人,均为秦朝司马翁仲站立石像。翁仲生前对匈奴作战,屡获胜绩。传说匈奴人见其像即怯而退却云。道旁一处立有61个蕃臣塑像,反映了唐时对外的积极开放,盛唐时曾与300余国通过海陆通道频繁往来。曾有逾4千户胡人居于长安。各蕃臣石像均以真人为蓝本,像背刻国名、官职和姓名。惜明末国力衰弱时,各国后人以其先人侍奉于墓侧为耻,纷纷毁去石像头部,形成现在的残像群体。

墓园中以武则天的无字碑最为人注目和称道。碑高7.53米,重达98吨,矗立于司马道东侧。然碑面全然无字,现有的杂乱小字都是明以后乱刻的。无字碑为中国历代帝王墓碑首例。为何无字,众说纷纭,主要说法一是武则天的自诩幽默,是非功过留给后人评说;二是刻字是在武则天身后由其子唐中宗李显主持进行,中宗考虑到武则天生前的曲折生涯,感到难以下笔。立于司马道西侧的述圣记碑是为歌颂唐高宗功德的有字碑,洋洋洒洒凡6000字。据说是武则天亲自撰文,由其子中宗李显写字刻成的。武则天对孱弱无能但扶掖她为后并最终成为皇帝的丈夫未忘感恩,这大概也是武则天身后,经朝廷众议,容纳她与高宗合葬的缘故吧。

武则天家世并不显赫。14岁时因聪颖而美艳被唐太宗选为才人入宫。太宗驾崩,尽遣宫妃、才人入寺为尼。唐高宗继位后到寺院进香巧逢武则天。因旧情复萌而重召入宫,深受宠幸,排挤原皇后王氏致死后,武则天被封为皇后。高宗为人软弱,武则天逐渐实权在握,高宗身后即自立为帝。史家对武则天为人为政,常贬多于褒,且多着眼于武则天为人方面,如私生活的紊乱,结党营私,排除异已,迫害亲人等,而实际上武则天为政成就颇高。武虽为女性,但能虚怀纳谏,任贤用能,在治国的大政方针方面多有明断。在其治理期间,社会经济状况不断取得进展,为后世唐玄宗“开元之治”的形成作了有力的铺垫。“开元之治”是比“贞观之治”更为鼎盛的第二个唐朝盛世。盛唐对中国社会发展以至世界影响之大是怎样评价也不为过的。武则天的重臣狄仁杰,其忠国爱民,清正严明的形象至今仍为人称道,电视剧也受到热捧,从狄仁杰一生的从政生涯也可看到当时的唐政风貌。试想没有明君,哪有这样的良臣?

武则天作为一个女性,敢为天下先,当上皇帝。正确地推动了一个时代的兴盛,这个创举的功绩,我想应当是值得赞扬的。无论如何也应当褒多于贬。乾陵据说前后修了28年,挖山为墓,内部非常巩固。墓道有石板47层封堵,石板之间及上下两层分别用铁链及铁板互连。缝隙之间还浇灌金属液体加固。黄巢及民国时孙仲连均盗墓未果。故人们预测武则天墓是中国历史帝王墓中少有的几个未被盗窃的完整的墓。可以预期,当人们打开这个墓地时,将重见盛唐时文化、艺术的气度与辉煌,给世界以一个大惊喜、大震动。这也是武则天对人类的一个重大贡献。

法门寺
法门寺我已参观过一次,但几年功夫,无论从展览场地和内容方面,都有新的改进。法门寺展现的四颗珍贵的佛骨舍利,其中三颗影骨,一颗真骨,这次看得较为真切。地宫藏的佛杖、金银器物和秘色青瓷,也得以仔细欣赏,深感佛学的博大高深和盛唐文化艺术与技艺的超卓不凡。如:唐时用于织物的金丝,可细至0.06毫米,而今天只能做到0.2毫米云。

法门寺地宫的保存和发现充满了玄机。据称文革时红卫兵前来毁寺,主持为抗议而引火自焚身亡,红卫兵挖掘地宫时只差一砖之隔即被发现,但却鬼使神差地停住了锄头。81年8月24日历经402年风雨的法门寺塔一半倒坍,86年开始重修,87年旧历4月初八日正好是佛祖生日之时,发现了地宫和佛指骨舍利。如果不是寺塔倒坍,地宫也不会被发现,而佛骨舍利正好在佛祖生日重新面世,这是偶然还是机缘?佛骨舍利在唐朝时曾被唐代君主四次亲自迎迓至长安,又送返寺庙。近年被先后迎奉至香港、澳门,特别是台湾。台湾数百万人热情迎迓,万人空巷,盛况无前,成为两岸宗教文化交流的空前盛举,促进了同胞情谊,也是同文同宗血浓于水的重要见证。

看罢法门寺,原定返回西安休息,但只是下午2时,司机提议顺道前往宝鸡。因法门寺正好是赴宝鸡的中途点,这样可以减少往返路途耗时,大家都表示同意,车子便转向陕西省的第二大城市宝鸡前进。

宝鸡真是一块宝地,著名的渭河滋润着这块八百里秦川的土地。周、秦中国历史上两个极重要的王朝在这里萌生。精美绝伦的青铜器透射出周秦文明之光。我们此行就是来参观号称中国最佳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青铜器是铜锡合金。智慧的中国先民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开始掌握青铜铸造技术,从石器进入到青铜是历史跃进到一个新时代的标志。青铜器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其中鼎类器皿,具有特别的历史、社会、文化、艺术和内涵,受到人们的青睐和喜爱。周鼎更是人们注目的焦点。

铜鼎原只是作为肉类炊事用具,后来又用作宴会上盛肉器皿,后来随着周王室的兴盛,周礼的规定,周鼎成了规范人们身份的特征器物,成为拜祭天地宗室的礼器,更成为纪录国家或家族历史大事或训诫后人的文字重器。“毁其家室毁其重器”,鼎简直成了家族荣辱的代表,成了精神上的生命。周鼎的艺术表现和制作水平也十分精湛,前期的周鼎与商后期的鼎技艺相当,同称青铜器“鼎盛”期制作。中后期的周鼎,则以铜质精良和多有铭文见长。

周鼎规范了拥有者的身份,就拥有数量而言,王者九鼎、诸侯七、卿、士大夫五、上士三、下士一。所戴食物:王者为牛、羊、猪、鱼、肉脯、肠胃、肤、鲜鱼、鲜腊;诸侯无鲜鱼、鲜腊;卿大夫为羊、猪、鱼、腊、肠胃;士只有猪、鱼、腊三昧。祭祀祖先及死后陪葬等,各等级人士都要按规范办理,不得逾越,否则就是犯了大罪。周鼎的规范是周礼的组成部分,用以巩固以王权为中心的奴隶制国家统治,维护社会稳定。在当时情况下对社会生产发展曾起到了一定作用。解说员还戏说现在的厅级就相当于当时的卿大夫。大家开玩笑说:“现在人们天天鲜鱼、鲜肉的,每天都在逾矩呵。”

周鼎制作精美并多有铭文记述了历史。如被称为该馆镇馆之宝的何鼎就是一例。何鼎高达39厘米,侈口圆筒形的鼎身上分四层,满刻浮雕。透雕布满各种鸟、蚕、花纹、云雷纹。上层并刻有饕餮(俗称大食神)纹饰,巨目咧口,神奇而威严。何鼎内底部刻有铭文122字,铭文记述了周文王受命于天,统治天下;武王灭商而营造首都于镐(西安市西南);对自己历代为周王效劳而自豪,勉励后辈铭记周王恩德,继续效忠周王朝。周鼎中的铭文给历史学家解答了许多史学谜团,是重要的历史物证。

秦代以后铜器也有类似功能,只是逐渐弱化。有些铜器成了庙宗家庭的陈设装饰,但仍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直至今天“一言九鼎”,仍然是人们表达郑重承诺的形容词。但以我所观察,秦以至春秋战国的铜器,其质量都较商鼎、周鼎为差。

周的先祖由外地迁至岐山,逐步强盛,开创了六百年江山。秦先祖也是在扶风养马,蓄兵自强,以“虎狼之师”横扫六国,统一中华。这里地处八百里秦川之首,是一方山林毓秀、藏龙卧虎之所,更是一块蕴宝藏珍之地。历年来在这里出土的文物,特别是青铜器为全国之冠,故被称为青铜器之乡。著名的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等都产于此地。去年有五位农民在耕作中发现窖藏青铜器27件,上缴国家。青铜器件件精美,不少还有铭文,震动全国,震惊世界。惜我们来前已运至各地巡展。可以预期这个博物馆将来展品之丰富,更是别馆无法望其脊背。

进入宝鸡,就看到一大横幅宣传宝鸡产品——西凤酒,不禁令我想起我父亲生前对这种酒的嗜爱。原来西凤酒出自宝鸡,我也才知道西凤酒也是如同茅台一样,拿过巴拿马展览会金奖。只是宣传力度大为不如,销路不佳。但愿今后宝鸡多在传媒上下功夫,使这宝鸡真正“宝”起来。

看完展览约5时许,看天色还早,又赶回西安。今天从早到晚地游览,真的很累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