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国散记(1): 温市老人

温哥华特别是列治文市老人特多. 在超市. 在公园. 在路边长椅上. 在公车上则更多. 公车似乎是专门为老人而设的. 老人们悠然自得. 各自为乐. 相互交谈的机会并不多. 偶而有了机缘谈上几句. 互问高龄. 总是让我们大出意外. 那些并非白发苍苍. 佝腰陀背. 绉纹满脸的男女. 回答往往是八十以上.

一次我俩在一元店购买什物. 一位西人妇女手持中国产的清洁毛巾对我们说. 这东西太神奇了. 用来擦桌椅. 汽车又柔软好用. 价格又便宜. 我向她介绍说架上标称纳米制品的毛巾更好用. 她又急忙买了几条. 她笑着要我们猜她的岁数. 我看她中等身材. 体形壮实. 面色红润. 全无绉摺. 穿着得体. 特别是皮鞋擦得闪闪发光. 在问我们时还轻轻地扭动着腰肢和脚步. 我想这西人妹妹大概六十多岁吧. 就斗胆猜她六十岁. 岂料她哈哈大笑说. 我己八十一岁了. 1928年出生. 从德国来加. 己住了三十多年了. 我们真是大跌眼镜. 她说她的健康之道是爱清洁. 每天将家里里外外包括汽车. 搞得一麈不染. 花园也整齐美观. 皮鞋也擦得光光的. 说着又跷起脚上皮鞋在我们面前显示一番. 她说她还爱跳舞和喜欢与中国邻居聊天. 喜洁爱美成了她生活的内在推力. 勤于家宅园地. 心境开阔. 精神愉悦. 自然就岁月无情变有情. 风霜不留痕迹. 成了” 岁月神偷” 越活越年青.

又一次, 我们在汇丰银行内排队办事. 前面一位华人妇女.她前面有空位却踌躇不前. 问她何故? 她说前面有一位先生走开了. 怕他还会回来. 她说她是来办信用卡及电话付款手续的. 说话时神朗气清. 表情生动. 只是身材稍显肥胖. 最后她还说这些事一直都是她自已来办的. 先生不来. 问到贵庚? 她泰然自若地说83岁. 似乎在说38岁那么轻松. 我俩又是一阵惊喜.  

前天, 我俩在车站等车 一位老太太独自拖着一个大旅行包. 向我问路. 她说要乘车到马蹄湾搭船去拿乃莫(NANAIMO温哥华岛上的一个镇) 访友.问可乘哪路公车? 我告诉她后. 在一起等车时聊了起来. 她告诉我,她丈夫早己去世. 自住老人公寓. 英语不懂. 今年75岁(与我老伴同龄). 她要去探望住在拿市的一位102岁的朋友. 我说102岁还能与朋友交往. 她笑着说. 她上星期还来过温市. 在我家住过. 还去赌场玩. 可快活了. 我一时语塞. 一个75岁和一个102岁超高龄的人. 还能相互探访. 游乐于市. 她们难道都患了” 年龄失忆症了”

温哥华 Ferry

早就听说黄金海岸是与大陆相连. 但为峡湾所隔的一方景美渔丰的佳胜地.我们决定冒险去阳光海岸旅行一次. 所谓冒险. 是因为路途遥远. 要辗转车船. 特别是不知道船抵阳光海岸后. 应坐什么巴士. 到何站下车. 才可以达到曾经听说过的可供钓鱼捉蟹的码头. 然后又何时可以返回.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 我们晨早七时半就出发了. 然而就在我们从天车转乘巴士赶赴马蹄湾码头的路上. 幸运之神眷顾我们了. 我注意到邻座一个载着帽子和眼镜的老人. 旁边放著盛有钓鱼竿和露营帐幕的两个布袋. 直腰端坐. 凝望前方. 我反覆端详了几次. 估计他可能就是我们要寻找的识途老马. 就鼓起勇气问他是否中国人? 是否去钓鱼? 他摇著头说他是韩国人. 不懂英语. 我在感到失望之余还是补上了一句” 我是第一次去” 过了一会. 老人大概是明白了我的意思. 结结巴巴地说出了几个英语单词组成. 并不连贯句子;” 我去钓鱼.”” 码头坐1号巴士.” 我喜出望外连忙说;” 我们跟随你去.” 老人点点头. 我真的是如释重负. 高兴极了. 这回总算找到响导了.

我们登上了9:20的船. 我和老伴坐在老人前排. 兴奋地眺望着海峡风光. 轻轻飘过的白云. 碧波泛滟的海水. 不时飞翔而过的海鸥. 还有那长满绿树的海中小岛. 好一幅走向深蓝的西洋画….. 我走到船中部旅游讯息桌前索要了一份阳光海岸地图. 正在座椅上捉摸着我们可能要去的地方. 突然老人也拿来了一份地图到我俩面前. 图上写上了下午从阳光海岸返回马蹄湾开船时间. 一号巴士在码头的开车时间. 抵达钓鱼码头时间. 以及我们在码头返回时乘车时间等. 并用单词式的英语告诉我有两个钓鱼地点. 一个是只可钓鱼的一号巴士终点站. 一个是终点站的前一站. 可钓鱼和捉蟹. 他将在这站下. 要我们自行选择下车地点及返回时间. 对老人如此的热心周到. 我真是感激莫明. 连声道谢. 中国古而有训;” 助人为善”,” 助人为快乐之本”. 想不到一位韩国老人竟实践得如此的认真和完美.

40分钟船抵岸后. 老人拿着两个布袋略显吃力. 但健步如飞. 我都几乎跟不上. 在站上等了约10分钟. 约10:20.一号巴士将到站. 老人亮出了BC省政府发给的老人免费巴士卡. 这种卡最醒目的就是用蓝色的阿拉伯数目字印刷的持卡人出生年份. 令人惊讶的是韩国老人卡上印的竟是21两个大字. 那就是说老人已经89高龄了. 年迈的老人竟然独自长途跋涉. 携带重物去钓鱼捉蟹. 真是难以想像. 我顿时感慨万千. . 只是伸出两手的姆指. 向老人表示无比的敬意和钦羡之情. 要登车了. 我想替老人拿一个布袋. 但却被断然拒绝了. 老人老而弥坚. 自强不息的美好形象.就这样完整而充分地表达出来.

按老人给出的时间表. 要乘车50分钟才到达目的地. 巴士沿着101公路行进. 阳光海岸名不虚传. 巴士宛如在森林.花园中通行. 一路树林绿地. 一路鸟语花香. 还不时出现标致的童话式的园宅. 经过两个宁静的小镇后. 老人领着我俩下车了. 这里是一处面对海天茫茫的美丽海湾(DAVIS BAY) ,沿岸植有花草. 设有供游人憩息的长靠椅. 路旁还散落着几处小型的旅馆. 餐厅. 是一个风光甚佳的旅游点. 到了伸入海中的木搭码头. 已有三对韩国夫妇在此以渔为乐. 俨然是韩国的天下. 老人和他们打了招呼. 显然都是熟人. 我们开始忙着整理渔具. 这时才发现. 粗心大意的我竟然忘记了带系蟹笼的绳子. 这一次就只能作钓鱼翁了. 幸好一周前在西温海滩捉到的海蚯蚓. 按照渔友的秘道. 将蚯蚓置于冰葙中并每三天用海水为其洗一次澡. 竟然都活下来了. 装上鱼饵扬起鱼竿. 开始在这陌生的海湾. 享受钓鱼之乐. 海风拂面,碧海无边.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 我们何尝不是. 然而这里确是鱼蟹丰盛之地. 大约不到两小时我就钓到了七条鱼. 除放走两条小的外. 大约钓到两磅多鱼. 其中最大的一条龙俐鱼. 重量过磅. 有一对韩国夫妇大概晨早就来了. 钓到了20~30条鱼. 还有不少螃蟹. 可惜的是码头上未如西温码头一样设有靠椅. 连续站了两个多小时后. 我们这对七十多岁的” 年青人”. 己颇感疲倦. 萌生归意. 那三对韩国夫妇也整理着丰富的渔获准备走了. 而那位89岁的老先生却是钓兴正浓. 一人管着鱼竿还有两个蟹笼. 忙个不仃. 他说要乘5:30的车. 赶6:30的船才返回. 也就是说还要在此地逗留四个小时.

我们深深地自叹无力跟随. 辞别了老先生. 坐上1:30的车就回程了. 透过巴士的车窗. 看着老先生在码头上的矫健身影. 除了” 自愧不如” 外. 还一时心绪难平. 我寻思着; 当老人再劳碌四个小时后. 渔获估计至少也有十来磅(按规定每人可捉螃蟹四只. 我们在时他已捉了三只. 每只约重二磅多. 鱼获量则不限). 重负之下. 如何返家? 老人还带备了露营帐蓬. 估计是当乐而忘返时. 供在海岸露宿之用. 我国俗称;” 七十不留宿. 八十不留餐.” 这反映了人们对于老龄生命的危机意识. 而这位八十九岁高龄的老人. 竟会选择独宿于郊野. 这是多么不可思议! 生命力的潜能原来是这样地不可揣测. 回家后老伴说得好” 韩国老人给我们洗了一次脑. 他已成了我们心中的偶像” 是的. 我们都成了他的粉丝. 他对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种种老人症状给了一次非比寻常的重大冲击.

在温市一连串的与老人们的” 奇遇”. 让我感到. 这里的老人似乎忘记了年龄. 他们耄耋之年. 仍生机勃勃,自强自立. 与社会与大自然依然融为一体. 生活得有滋有味. 当然这一切与这里良好的社会环境. 和老人的福利医疗保障. 以及依然保持得十分良好的自然条件(水. 空气. 土壤. 山湖河海, 生物资源等等)很有关系. 很明显这里的老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好动. 我想其深层次的原因. 与这里的社会文化传统有关. 前不久看电视. 我国著名语言大家周有光105岁仍活跃于文坛和社会生活. 刚逝世的国学大师季羡林也98岁. 他们应当说都深得中式养生之道. 季先生说他的办法是” 不运动. 不挑吃. 不啰嗦”. 周先生晚年沉浸于读书. 写作之乐. 他们的特点似乎是好静. 看来一动一静都可以长寿. 如果中西结合. 动静得宜. 静以修心养性. 动以强身健体. 形神兼修,身心俱健,生活质量高. 也许可以创造出更高的寿命奇迹. 可以写出一曲更加悠扬美妙的生命华章.

加国的平均寿命. 据不同报导近年己达78岁左右了. 已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 人民长寿.我想这应当是世界各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硬指标. 这指标是综合性的. 它涵盖了社会安定. 自然环境. 福利保障. 人文关怀等方方面面所取得的成就. 健康老人理应是温哥华以及加国引以为傲的一张厚重的名片. 这张名片的内涵可是丰富得很哩!

6 thoughts on “加国散记(1): 温市老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